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>>运营推广
网站优化这些误区一定要避免 百害而无一利
发布时间:2025-04-05 15:02:44编辑:明见万里网浏览(79)
……有一点是肯定的,……自由是人的问题、意志问题或存在问题,而不是认识问题,与科学认识也无关。
但是,思想义理与知识考据是否具有可统一性?戴震欲将义理、考据、词章这三种基本学问打通为一又如何可能?这都是有待思考的问题。应当说,成性各殊是戴震人性论最突出的标志性观点。
……天下有道,则政不在大夫。戴震严守训诂学方法,由此引出理为分理的思想诠释,强调理必然落在事物之中而显现事物的分殊、有别、不齐等差异性,意在反对宋儒所说的天理抽象同一性,从根本上推翻宋儒形上学。[2]戴震,1982年:《孟子字义疏证》,中华书局。倘若我们越出宋明理学的义理系统来审视戴震,其思想是否真像以赛亚·伯林所说的刺猬那样,拥有一个一贯中心的见解,然后建构起一个大体自洽而明晰的系统,是一个有待探讨的问题。戴震认为他的解释依据在于五行中的行字,因为行是道的训诂学本义,符合行亦道之通称的训诂原则。
他说:《易》《论语》《孟子》之书,其言性也,咸就其分于阴阳五行以成性为言。他在《疏证》中开宗明义便说:理者,察之而几微必区以别之名也,是故谓之分理。像王阳明的心外无物论固然足够简明,却隐藏着巨大的义理风险。
心的地位看似至高无上乃至无所不包,却并无对意的主宰作用。正如有的学者所说:阳明‘观花发挥的‘心外无物之理,不必诉诸唯物主义,在唯识学就是不成立的。脱离了诚这一传统,心外无物便无法成立。亲是亲,却与自己不相干。
传统儒学论物当以心论之,然此心并非西方哲学在识的层面上提取的认识心,而是独家具备的主宰之心。无论哪种情形,心外无物其实属于意外无物,意外虽无物却可能有自在之物,乃至还有自在之意。
对于王阳明的心外无物,心外无物存在既可以作某种贝克莱式的存在就是被感知这种理解,亦可作某种康德式的自在之物这种存在方式的理解。王阳明心外无物论的价值有没有被过高估计,这个问题值得认真思考。原因在于,与不诚无物相比,王阳明所言心外无物绕过了诚。这种效果虽说很震撼,但丁纪分析道:是原有个为亲之人本不为‘物、原有个事亲之事本不为‘事,必待意发于其上,然后为‘物、然后为‘事乎?还是本来也无所谓亲、也无所谓事亲,至于一意之发,则亲亦以此意而有、事亲亦以此意而有,然后事亲之事乃得以为我物乎?若然,‘意之所发亦何必在于事亲,而不在于事仇、以事仇为事亲?意亦何必有其发,而非安于不发之无事也?皆不可晓。
【2】 这里的关键点在于,指出了真实的道理并非由意念之类所奠基。这是什么缘故呢?或问题出在哪里呢?原因也很简单,即都当作与自己无关。四、心外何以无物 以意而论物,阳明学与西方哲学相比,可谓毫无优势可言。故现代学人多为心外无物做各种辩护,试图表明王阳明并不会无视外物的存在。
但若将心外无物的逻辑贯彻到底,一切皆待意之所发,就没有理由再借助于常识来支撑,如何区分亲与仇反而成为更为紧迫的问题。其后的存在主义或意志主义都受康德自由意志说的影响,却也只有放在西方传统的认识论背景下才能获得理解。
这就意味着,心外无物首先是存在论上的,类似于现代西方哲学通过意向性分析物的存在。亲缘关系本身就具有对待性,父母一定对着子女而言,子女不以亲之道待父母,乃至不视父母为亲,则父母在某种意义上并不存在。
然而,论起阳明学来,现代学人实在给予其太多同情的了解,总是以最好的可能性加以阐明,乃至对各种义理上的风险视而不见。如此一来,王阳明由本心转向良知,遭到了刘蕺山的质疑,就很好理解了。正如丁纪所论:以‘身之主宰便是心之义衡之,若果‘心外无物矣,则心之宰物,固即如心之宰身。作为思想者,必须面对这种困境而寻求出路。13分别见于陈来:《有无之境——王阳明哲学的精神》,人民出版社,1991年,第60页。11丁纪:《鹅湖诗与四句教》,载《切磋七集——四川大学哲学系儒家哲学合集》,华夏出版社,2018年,第136页。
理是理,与自己更没关系。阳明之手段,是先以意扫物,继以心扫意,终以无扫心,要必至于无而后止也。
很早就有人将王阳明的良知说与西方哲学中的意志主义进行比较,更多学者发现阳明学与西方的现象学有密切的亲缘性。但立得太过,就可能失乎其大,导致此心先天不足。
这一步认错,就难免将诚意的工夫全说向了以不起意、不作念教人,而诚的工夫则没了着落。意通过西方哲学中的意识意志可以有很多阐明,诚在西方哲学中却几乎找不着对应的概念。
物可以备于心,乃至不妨说心外无物,但物又不能不在心外。王阳明却在知与意之间来去自由,缺乏一种起码的边界意识,可能也如丁纪所言好笼统而厌分析【7】而导致。如有学者所言,‘亲之为‘亲、 ‘君之为‘君亦不正是在我之‘孝与‘忠的行动之中而成其为吾之亲、吾之君吗?如待之如‘路人、事之如‘寇仇,则‘亲不再是‘亲而只是‘路人,‘君不再是‘君而只是‘寇仇【9】,是事亲决定了亲之为亲。关于王阳明的心外无物与《中庸》的不诚无物、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之间的区分,丁纪有论如是: 阳明之论‘心外无物,既谓之重在言‘心、言‘无矣,衡诸孟子‘万物皆备于我,万物固在我也,而我也在物也。
丁纪又云必以‘千古不磨去彼‘古圣相传之义,不但于‘古圣相传不免于暗昧,其于‘千古不磨亦终有不莹也【2】,是所谓先天不足。阳明学并不具备与某些西方哲学家的理论相称的地位,但不意味着整个传统儒学都没有这种地位。
【2】本心或良知的这种软弱性,或许可以追溯至陆象山发明的斯人千古不磨心。若心不得其操存、失其所以为主宰者,则‘出入无时,莫知其乡,是皆恶也,并由此可见阳明之言‘意之动,盖惟视为本心舍亡之象【2】。
单说千古不磨之本心并无问题,陆象山一向以其学得自孟子的先立乎其大者。阳明学的问题不在这里,而在于为了达到这种效果而顾此失彼。
也有可能在王阳明那里,心、知、意本无甚分别,如丁纪所云:实际上,对阳明而言,不仅事与物无不同,事、物之与身、心、意、知皆无不同,以至格、致、诚、正、修之间亦皆无不同。6 丁纪:《鹅湖诗与四句教》,载《切磋七集——四川大学哲学系儒家哲学合集》,华夏出版社,2018年,第137页,第120页,第160页。在不诚无物的命题中,分明表述的是诚与物的关系,而心无外物中看起来心与诚亦不差,然王阳明所谓意之所在便是物充分表明,心无外物表述的是意与物的关系,诚反而消失不见。而知道理原则等非由意念之属‘奠基,则知意念所立之善恶者,亦非得全然视之为执为妄,乃道理原则本身之真之善显诸用而映诸意念而已。
西方传统的认识论再强大,终究在识的层面上开发和拓展,而识主要由知而来,知则为心之虚灵不昧,亦为心之所发。但实际上亲存必定有赖于原有个为亲之人一类的常识支撑,否则,亲亦以此意而有就变得不可思议。
4牟宗三:《从陆象山到刘蕺山》,《牟宗三先生全集》(第8卷),联经出版公司,2003年,第377-378页。陆象山所言斯人千古不磨心,从一开始就以反对古圣相传只此心的面目出现,以至最终如丁纪言惟执定‘千古不磨以对峙一切者【2】,是所谓立得太过。
若心始终只能论出一个虚灵不昧来,则良知进一步可论知善知恶,似乎显得尤为强大。且万物与我所以有此互备而不可缺者,以其诚也,以其仁也。
下一篇:浴巾怎么裹(浴巾应该怎么裹)